诊法四式

中医讲究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;不治已乱,治未乱。”
传统中医对于日常身体状况的把握很见功力,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科学的病情确诊理论。
这就是所谓的四诊法——望闻问切。

由内而外,以五脏六腑自我调节,引起人体外观表征变化。包括

  • 胆汁胃液逆流、血液缺失或加速、身体水肿等状况引起的特定部位(皮肤五官等)青红黄白黑的颜色变化;
  • 内脏病变引起内分泌失调,导致喜怒思忧恐等心理活动剧烈,使整个人体表现出精神状态异常;
  • 内脏病变引起身体机能异常,体现在人体皮肤肌肉筋骨的反应和活力的变化;
  • ……

望法借五行对应看脏腑功能有余不足等异常。

切法实际是“触诊法”,传统切法有触皮肉松软、骨肉坚强、体表冷暖、经脉搏动多个方面。
传统切脉法相对科学,易于理解,

  • 脉搏搏动间隔时长,
  • 收缩舒张时间对比,
  • 尺脉(腕间)冷暖,
  • 尺寸(腕间)对应人迎(脖间)搏动对比,
  • 轻按重按反应不同(类似于量血压时收缩压舒张压对比)。

切法借阴阳对应看体内状态平衡。
古时通过望切两法就基本可以对病人进行确诊。

中医是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,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经验科学。中医理论是集众多医者理论、应用于一身,总结归纳出的理论体系。
医者众多,能力心性不同,不能保证没有“为显能力夸夸其谈”或是“天赋异禀常人难及”的理论成果混杂其中,加上对古术阴阳五行的附会。中医流传下来的脉象描述众多,浮、沉、迟、数、虚、实、滑、涩、长、短、弦、细、微、濡、软、弱、散、缓、牢、动、洪、伏、芤、革、促、结、代、大、小、急、坚、盛、躁、疾、搏、钩、毛、石、营、喘……
医者治病救人,在于医德,医者心性,可以称为“道”,非大智慧者不得轻入。
人命关天,为了防止心性不佳、资质有限者入行,提高壁垒,所以典籍中还是保留了这么多脉象的提法。

由于脉象众多,而医者感觉因人而异,中医切法特别是切脉法的传承没有定论。切法逐渐沦为四诊法最末。

切脉法传承进一步发展出“天地人”切脉法,是为了对应中医“天地人”三部,理论来说,应该在分析脚腕、手腕、脖间三部脉搏对比(差不多是心电图的样式)。
为了出诊方便,也发展出手腕局部“尺关寸”切脉法,逐渐成为中医切法主流(这也是切法为四诊法最末的部分原因,以偏概全了),现在更是被讹传为切法所有。

传统中医望切之后对病人的病情已经有大致了解,需要验证医者的判断。
闻法分两个部分,

  • 根据病人说话声音变化大致分析鼻、喉、肺、心等情况;
  • 根据病人述说病情印证自己的诊断。

问诊也是两个方面,

  • 病人对于病情的描述未必到点,甚至有所缺失、歪曲,需要医者主动引导病人问答;
  • 对病情大致把握,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,草拟治疗方法,
    • 了解病人是否有遗传病史,药物过敏史;
    • 了解病人经济实力,穷人穷治少药,富人富治疗养等。

四诊法互相关联,医者应当迭代式的使用四种方法,在论断过程中及时修正错误。
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