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支脏腑

中医系统著作,一般认为以《黄帝内经》为源头。
《黄帝内经》应当是汉左右的产物,假借“黄帝”名义所作(据说西汉墓葬中发掘出残缺的医学著作,其中理论不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载深刻详尽)。胡子只取理论当用,未作考证。

中医理论中,涉及到阴阳五行干支历法的应用。

中医主张人体自我调节恢复,对于内部脏器并不细分,抓大放小,提出脏腑的概念,对应阴阳五行,

  • 脏指内部组织充实的器官,对应五行依次是木肝、火心、土脾、金肺、水肾五脏。五脏的功能是储藏“精气(古时不求甚解,人体内部维持生命的统指为“气”),“精气”不可见,定义为“阴”;
  • 腑指中空有腔的器官,对应五行依次是木胆、火小肠、土胃、金大肠、水膀胱五腑。五腑的功能兼收并蓄,降解外部物质(食物饮水),化为自身精气,外物可见,归类为“阳”。

五脏五腑对应十天干数,人体生而有之,恰好古术中先天数。

在十脏腑基础上进一步引入“心包”脏(概念上包住心脏、保护气脉的脏器)和“三焦”腑(解剖学上整个胸腹空腔、概念上控制脏器内体液升降的容器)的概念,成为“五脏六腑”(心包有名无实)的十二脏腑理论。这么做,

  • 充分考虑到人体活力的源泉是人体内部“水(内脏体液)火(气脉能量)”之间沉降代谢变化;
  • 从更宏观的角度帮助中医分析人体内部情况;
  • 人体易受四时气候、昼夜暖凉变化影响而发生病变,十二脏腑对应十二地支的数量,和天文历法相对应,使得理论系统更加简洁优美,也便于医者分析问题。

五脏六腑的应用体系在中医经络之中,对应十二正经,使用的是十二地支数,人体活着才有的表现,恰好古术中后天数。

干支脏腑,实现了中医理论和古术的一致。
中医发展到后来,记载共发现了二十经(十二正经八奇经)十五别络,但还是以《黄帝内经》十二正经为主,有附会之嫌。
不同经络疗法能救治相同病患(掌握十二正经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),所以说,经络本来没有正奇之分,主要是为了维持理论的一致性(便于参照理解)和内经的权威性。
也许人体还有其他经络隐穴,但已有经络已经足够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很多“五”、“六”、“十”、“十二”数的提法,也是由五行、干支而来。


更多
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